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协会新闻 > 正文

【朵朵随笔】拉祜族的长篇迁徙史诗《根古》(拉祜族歌舞欣赏)

2021-12-26 17:13 管理员 次阅读 条评论
文/娜朵 朵朵随笔


null

国外的拉祜族同胞回中国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寻根,与当地的拉祜族同胞在一起。2018年4月,来自美国、泰国、老挝三国的拉祜族同胞一行14人(美国8人、泰国4人、老挝2人)到中国拉祜族聚居地寻根,与当地的拉祜族同胞进行文化交流。(图片提供   李德学 

null

国外的拉祜族同胞与中国的拉祜族同胞在一起交流(图片提供  李德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写在前面的话拉祜族的先民原来生活在青海湖一带,后因战乱等原因不断南迁,在拉祜族的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从北方一直迁徙到云南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和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在美国加州、北卡罗莱纳州等地也有部分拉祜族分布,所以,拉祜族是跨国而居的民族。
分布在各国的拉祜族同胞虽然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民族文化中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一直在族群中传承。
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苦难和忧伤都能用歌声来表达),音乐和舞蹈贯穿了整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为了让朋友们分享丰富多彩的拉祜族传统文化,“朵朵随笔”将在一些微信中(拉祜族民俗文化·文字版)配发拉祜族的民族音乐作品和民间舞蹈(来自中国、缅甸、泰国等国的拉祜族歌曲和舞蹈欣赏)。

《根古》又名《古根》,是拉祜族著名的长篇迁徙史诗。《根古》是依诗歌总纲《索逮噜逮》、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游猎迁徙的内容发展而来的,成为系统的口头流传的迁徙史诗。


(说明:如视频前面有广告是由微信平台自动添加,不受编辑控制,请大家谅解。)中国拉祜族歌曲《快乐拉祜》欣赏(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在中央电视台的精彩表演     视频来源于网络)


缅甸拉祜语歌曲欣赏(视频提供  李德学)

中国拉祜族乐手弹唱欣赏(演奏唱者   李德学)null中国的拉祜族同胞(摄影  谭春)




  图片 图片 图片 拉祜族的长篇迁徙史诗《根古》

拉祜族的先民原来生活在青海湖一带,后因战乱等原因不断南迁,在拉祜族的历史上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从北方一直迁徙到云南的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和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在美国加州、北卡罗莱纳州等地也有部分拉祜族分布,所以,拉祜族是跨国而居的民族。


《根古》又名《古根》,是拉祜族著名的长篇迁徙史诗。《根古》是依诗歌总纲《索逮噜逮》、创世史诗《牡帕密帕》中游猎迁徙的内容发展而来的,成为系统的口头流传的迁徙史诗。
《根古》主要叙述了拉祜族先民于秦汉时期告别了他们繁衍生息的甘青高原上美好的“北基南基”后,开始了由北向南的大迁徙。
拉祜族先民经过了几十座大山,几十条大河,来到了“阿沃阿戈多”和“科妈拾科基,洛妈拾洛基”(今四川省凉山州雅砻江以西地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有很多故事流传下来。4.webp

中国的拉祜族同胞(摄影  谭春)

5.webp

中国的拉祜族同胞(摄影  谭春)

6.webp

中国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李德学)


到了唐末宋初时,拉祜族又分为东西两路再次往南迁徙。从《根古》史诗的全部内容看,是一部纪实性的史诗。《根古》把拉祜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和迁徙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通过口头传承,一代代流传下来,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为拉祜族的社会发展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口碑资料。

根据传说中拉祜族祖先曾经生息繁衍过的古地名、地貌与生存环境的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和各有关地方史志资料进行考证结果,拉祜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当是生活在我国西北甘青高原,以河湟为中心的白狼羌人种。约在公元前八世纪,秦穆公逐霸诸羌,包括拉祜族,先民在内的羌人西迁西海盐池地区,即青海湖周围。公元前五世纪,秦献公的势力由河湟扩张到西海盐池地区,拉祜族先民又被迫继续西迁,足迹遍及祁连山脉和柴达木盆地,最远到达了青海西北边境之茫崖镇(古地名北极,拉祜语北基)。


秦汉时期,因北方匈奴势力崛起,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长期战争,北极(北基)地处征战要冲,西迁羌人便转向南移,到了传说中的“南基”(古地名南基)地域,即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通天河源头。据当地史料记载,西迁羌人在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两大部落群体,在通天河流域建立了母系社会的苏毗国和多弥国。“南基”(南极)数多弥国范围,故拉祜族史诗歌中,唱“南基”必然唱到“多弥”,这不是巧合。汉和南北朝时期,西部吐蕃形力崛起,多弥国和苏毗国为吐蕃所灭,因此,迫使拉祜族先民在内的羌人大举南迁,翻越横断山,进入到四川古称关外的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再沿雅砻江南下,进入古越郡。即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西昌一带,尔后游猎于雅砻江与金沙江之间,即拉祜族称为“七山七水”的地区(四川省盐源、盐边一带),就在这个时期内,拉祜族从羌人群体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有自己文化特点的单一民族。

7.webp

美国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李德学)

8.webp

泰国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李德学)

9.webp

缅甸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李德学)
拉祜族的古诗歌传说中,对祖先在“七山七水”时期的社会生活,有许多生动的描述,不仅反映了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两个大的部落群体,拉祜族族称和两个支系的形成,就是在这里产生的,是同他们生息繁衍的地里位置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约在唐末宋初,拉祜纳和拉祜西两个支系,分别自“七山七水”地区向东、西两路迁徙,据考察,西路迁徙的拉祜纳自四川盐源一带西行,到了泸沽湖——古昆池地区,约在大理国时期(公元937——1257)继续南迁,经丽江地区宁蒗、永胜等地,渡金沙江进入鹤庆、洱源、漾濞、巍山、南涧一线。今永胜、宾川的金沙江两岸尚居住着一千多拉祜族人民(自称拉木爬,永胜县境内的已归属傈僳族,宾川县境内的仍称拉祜族),就是西迁的拉祜纳支系中的一部分,那时拉祜族人口不多,处在原始游猎采集经济和母系部落社会阶段,他们与世无争,不可能进入大理洱海中心地带,故在宋、元、明三代史记中几乎找不到拉祜族的踪迹。约在宋末元初,由于战乱和外族人口大量迁入,拉祜族自巍山南涧一带渡过澜沧江,到了勐佑(今云县),勐绍(今临沧)地,东路迁徙的拉祜西,在同一时期(唐末宋初),自盐边一带到达糯弄大渡口(今攀枝花市渡口)一线,渡金沙江,进入古姚州地。散布于今永仁、大姚、元谋、广通等地。自元代起,先后越哀牢山,沿哀牢山西侧,无量山东侧进入景东、镇沅、景谷一带,至清代,才完全离开了楚雄地区。
后来,拉祜族大部分西渡澜沧江,到了澜沧,少部分到了双江和西双版纳境内,一部分分散留在镇沅、景谷等县山区,另一部分沿哀牢山麓和红河、把边江南下,分别到了绿春、金平、江城、勐腊,有的到了越南和老挝,澜沧江以西的拉祜纳,在明代,就有一部分自云县、临沧到了双江、澜沧境内,公元1799年(清嘉庆4年),以双江拉祜族首领李文明、李小老和在澜沧传教的僧人铜金和尚为首,在双江坝卡领导的起义,1811年(嘉庆17年),以铜金和尚(俗名张辅国)为首,在澜沧、双江再次发动的起义,1887年(光绪18年),以张秉权、张登发为首,在双江、澜沧领导的起义和1880年至1890年,澜沧“五佛之乱”等多次起义失败后,云县、临沧、双江的拉祜族大部退入澜沧、孟连一带定居了下来,一部分经耿马、沧源、澜沧进入到缅甸的北部地区,后来,其中的一部分到了泰国的北部山区。从而,形成了今日拉祜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10.webp

中国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李德学)11.webp中国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李德学)12.webp中国的拉祜族同胞(图片提供  李德学)
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原居住在老挝的一部分拉祜族,因受战乱影响而进入泰国,后作为难民移居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白卡罗莱纳州等地定居分布在各国的拉祜族同胞虽然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一直在族群中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后记:拉祜族是跨国而居的民族,除了中国境内的云南省有分布外,在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都有分布,在美国加州、北卡罗莱纳州等地也有部分拉祜族分布。分布在各国的拉祜族同胞虽然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一直在族群中传承。


在中国境内以拉祜族为主体民族之一的自治县有四个:(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中国惟一一个以拉祜族为单一主体民族的自治县,是世界拉祜文化的中心。


《根古》是拉祜族的一部纪实性史诗,把拉祜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和迁徙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通过口头传承下来。此部史诗已经由拉祜族的学者收集整理出版,此篇小文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拉祜族的历史上是一个游猎民族,而不是游牧民族,也不是游猎游牧民族。到十七世纪前后,已经进入迁徙或半定居农业经济,辅以狩猎采集,社会结构还处在原始母系大家庭公社时代。十八世纪前后,母系大家庭公社开始解体,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各地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极不平衡。随着时代的发展,拉祜族聚居地区也发生着变化,当地的拉祜族同胞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13.webp

图片提供  李德学

14.webp

图片提供   李德学
15.webp

图片提供  李德学

本文素材来源于《拉祜族史》送审稿

图片图片 图片 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苦难和忧伤都能用歌声来表达),音乐和舞蹈贯穿了整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为了让朋友们分享丰富多彩的拉祜族传统文化,“朵朵随笔”将在一些微信中(拉祜族民俗文化·文字版)配发拉祜族的民族音乐作品和民间舞蹈(来自中国、缅甸、泰国等国的拉祜族歌曲和舞蹈欣赏)。 

图片图片 图片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图片图片 图片     特别说明 “朵朵随笔”公众号是义务宣传拉祜族的民族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   “朵朵随笔”以宣传拉祜族的民族文化为宗旨,拉祜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是拉祜族民族文化的宝库,宣传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每一位拉祜族同胞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在中缅边境一个叫孟连的小县城长大,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了拉祜族的第一位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2部个人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下卷·手机摄影作品)和4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拉祜语、傣语、哈尼语、佤语、云南方言、普通话)演唱,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多部作品被云南民族大学作为本科教学内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个人小传被作为词条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大词典·拉祜族卷》《中国作家词典》,并被国家民委主办的《民族团结》杂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英才”进行介绍。后来,因为命运的使然,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从遥远的边疆调入广州工作;尽管经历非常简单,却不乏传奇色彩,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应邀出国访问;连续三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6)娜朵艺术作品集(上卷·水墨作品《朵朵画语》·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7)娜朵艺术作品集(下卷·手机摄影作品《角落的倩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18)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情歌专辑器乐版)《边寨恋歌——悠悠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17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null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热度排行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Jspxcms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