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协会新闻 > 正文

“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成果发布

2018-03-13 09:18 管理员 次阅读 条评论
2018-03-12 北晚新视觉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世界记忆遗产-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成果发布仪式,3月11日在民族出版社隆重举行。

1.jpg

该项目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和迪庆纳西学会联合完成。2013 年 1 月由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批准号:12&ZD234),2018 年 2 月批准结题(结题证书号.(2018&J021)。

在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等致力于东巴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机构和志愿者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的基础上,在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2013 年 1 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正式立项,截止 2017 年 12 月,项目组开展了跨学科综合研究,以构建东巴经典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的方式,保护、传承并在世界范围内共享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恰逢纳西民族节日“三多节”,民族出版社会议大厅内张灯结彩,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和项目主要完成人员与在京的各界纳西族人士约

300人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历时五年的东巴经典传承体系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项目顺利按时结题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成果发布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国际纳西学会会长白庚胜主持,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教授介绍了项目成果完成概况;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张旭会长发表东巴古籍调研、数字采集、释读、翻译、编目与国际学术研究的成果报告,项目子课题核心成员白枫导演展示了国际数字采集和田野调查、翻译释读的部分视音频成果;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吴国新研究员演示了东巴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项目首席专家为项目合作单位代表、子课题负责人代表、主要完成人代表颁发了成果证书,为项目合作人员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2.jpg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234)成果发布

3.jpg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国际纳西学会会长白庚胜主持发布会

4.jpg

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徐小力教授介绍了项目成果完成概况

5.jpg

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张旭会长发表东巴古籍的调研、数字采集、释读、翻译、编目、以及国际学术研究的成果报告

6.jpg

项目组核心成员白枫展示国际数字采集和田野调查、翻译释读的部分视音频成果

7.jpg

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吴国新研究员演示东巴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

8.jpg

项目首席专家为项目合作单位代表、子课题负责人代表、主要完成人代表、项目合作人员代表颁发了果证书或荣誉证书

项目研究的意义深远

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被誉为研究人类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用东巴文字书写的东巴古籍现存 3 万余册,其内容涵盖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堪称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2003年,“纳西族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

东巴古籍分散收藏于世界各地,由于大多数收藏机构缺乏研究力量和彼此沟通,大量东巴古籍的内容和价值不为收藏者所知,成为“沉睡的宝藏”。特别是能够准确释读东巴古籍的东巴祭师已寥寥无几,“活着的象形文字”已处于濒危状态,而东巴古籍这一人类文明的珍贵记录也面临着无人释读的危机。

项目研究面向“纳西族东巴古籍”这一急需抢救的世界记忆遗产,采取广泛田野调研、国际合作以及大跨度文理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方式,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的手段,为实现东巴古籍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项目研究的成果丰富

(1)东巴古籍及其相关资料的数字化采集

在深入调研东巴古籍国际馆藏分布的基础上,数字化采集了分散收藏于国内外的东巴古籍。共收集国外 11 家、国内 10 家收藏机构的东巴古籍文献数字版共计 3378 册。发掘和数字化采集了大量东巴古籍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10 余部,4 万余页)。拍摄了大量反映东巴人文现状的视频和图片,编辑制作了纪录片与资料片,其中影视人类学纪录片《回归的东巴经卷》、《纳西族传统造纸术与其传承的文化》荣获“第十届巴黎中国电影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奖”。

9.jpg

收藏于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的东巴古籍藏本《祭祀自然神》

(2)东巴古籍的翻译、释读与编目

对采集的代表性东巴古籍请尚存的权威东巴祭师释读、翻译并音视频记录其全过程;全本释读、纳西语注音和汉语翻译东巴经典古籍 19 册。撰写和修订汉语编目的内容摘要,整理与分析了国内外 18 家收藏机构的东巴古籍编目资料超过 6500 册,数字化编目资料 4524 册。整理归纳了古籍编目的重要信息,包括:东巴古籍内容提要、所属仪式、释读东巴祭司、收藏机构、收藏时间、历史背景、来源区域和经书特征等。

10.jpg

项目组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阅览室数字采集其 135 册东巴古籍藏本

11.jpg

2016 年,项目组在纳西村落,采集的东巴古籍的释读和音视频记录

12.jpg

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张旭会长协助香格里拉习尚洪东巴释读国外采集的东巴古籍藏本

(3)东巴古籍以及相关文献的信息化加工和共享平台关键技术

研究制定东巴古籍元数据规范,提出相关信息提取和数字化加工技术、非结构化信息存储及检索技术等,应用于《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纳西族卷)》的数据加工。设计用于信息互操作网络协议,实现基于 Web 服务的东巴古籍数字资源远程访问、学术资源联机分析统计及可视化呈现(含虚拟现实展现)。实现基于检索条件的内容重组与分发(包括声、图、文、像等媒体)。

(4)东巴古籍的数据库与知识库建利、管理及利用方法研究

建立东巴古籍数据库、释读规则库及释读知识库,实现东巴文字、音像以及图形、音像并轨等海量信息智能管理和多种检索。提出东巴文字机器识别技术,识别率达到 90%以上。建立东巴古籍的知识库和研究计算机辅助释读技术,对东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活着的象形文字”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方式继续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5)东巴经典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建设

创建东巴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基本功能包括:东巴古籍及其他相关文献的数字资源、东巴象形文字的释读工具、共享与研究环境、保护与传承动态信息等。该平台的创建为保护处于濒危状态的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促进东巴古籍收藏或研究机构的资

源共享与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模式。

(6)论著与知识产权

发表学术论文 57 篇,编辑论文集《东巴古籍信息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文集》、《纳西东巴古籍及文化研究文集》2 部;撰写或编写东巴文化研究著作《国际馆藏东巴经典编目举要》、《纳西学论集》、《田野里的东巴教文化》、《东巴文考论稿》、《探寻纳人古迁徙路》、《神奇的纳西东巴文》等 14 部;申请及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22 项。这些论著及成果在国内外的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彰显出国家重大项目对东巴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的促进作用。

(7)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项目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研讨会 4 次,组织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各 2 次,与纳西族聚集地区的研究机构举行

10 余次专题研讨,编辑《国内外研讨会议综合文集》,相关活动被主要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项目组首席专家徐小力表示,将继续收集、抢救性释读翻译东巴古籍,探索数字化共享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持续建设。北京东巴文化促进会张旭会长认为,创建和研究东巴古籍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将使这一“世界记忆遗产”、人类文明史上一独有的东巴文化借助高科技的手段传承下去,抢救性填补了纳西族古代文明文化传承的空白,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极大提升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国际纳西学会会长白庚胜作了总结性发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建东巴古籍数字化共享平台取得的重要成果是献给今年春天纳西族三多节的一份厚礼,他高度评价了全体志士仁人对抢救、传播和宏扬民族文化的坚定意志、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展示了东巴古籍及民族文化通过数字化国际共享平台源远流长发扬光大的美好愿景。

全国人大民委研究室主任彭建华(纳西族)、全国政协委员段丽云(白族),全国政协委员东宝仲巴活佛(藏族),全国政协委员和向红(纳西族),全国政协委员茸巴辛纳(普米族)、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周塞峰、副秘书长马汇泽、执行副秘书长张耀民,国家民委《民族画报》社长张慧星、国家民委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庚年、丽江驻京办主任段杰丹、北京东巴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马雅莎、北京东巴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姚进,北京至高美术馆馆长林青以及在京的相关学者和纳西族代表 300 多人出席了项目成果发布活动,共同欢度了 “三多节”。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 0
    感动
  • 0
    路过
  • 0
    高兴
  • 0
    难过
  • 0
    搞笑
  • 0
    无聊
  • 0
    愤怒
  • 0
    同情
热度排行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Jspxcms © 2010-2024